感城镇(海南省东方市)

中文名 感城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海南省东方市

地理位置 海南省西南部

面    积 192.44 km²

下辖地区 1个社区、15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感城村

电话区号 0898

邮政区码 572633

著名景点 感恩县城旧址

车牌代码 琼D

人    口 55492人(2018年户籍人口)

感城镇,隶属海南省东方市,地处东方市南部,东与江边乡相连,南与板桥镇接壤,西濒临北湾,北与新龙镇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东方市区27千米。 总面积192.44平方千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感恩县一区。1958年12月,成立感城公社。1983年9月,改为感城区,辖12个乡1987年3月,改为感城镇。 截至2020年6月,感城镇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感城村。2011年,感城镇财政总收入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0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3.7万元,个人所得税2.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61%、266.67%。人均财政收入26.34元,比上年增长55.1%。 2018年,感城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历史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感恩县附城团。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感恩县一区。1951年,为昌感县三区宝城乡。1957年,撒区并乡,成立感城中心乡。1958年12月,成立感城公社。1959年,析出板桥公社。 [1]1960年,板桥公社并入感城公社。1961年,析出板桥、尧文2个公社,感城公社仍按原名。1983年9月,改为感城区,辖12个乡1987年3月,改为感城镇。

位置境域

感城镇地处东方市南部,东与江边乡相连,南与板桥镇接壤,西濒临北湾,北与新龙镇相邻。 [1] 镇人民政府驻地距东方市区27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8.2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38千米。 [1] 总面积192.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感城镇西部为感恩平原,东部为丘陵山地,地势自东向西倾斜,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沙滩5个类型。主要山峰有大蟹岭、公共岭、不磨大岭,境内最高峰位于东部大蟹岭,海拔44米;最低点位于西部连海处,海拔0米。 

人口

2011年末,感城镇辖区总人口4786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720人,城镇化率37.02%。总人口中,男性20190人,占42.18%;女性27673人,占57.82%;14岁以下7818人,占16.33%;15~64岁25194人,占52.64%;65岁以上14851人,占31.0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3893人,占91.7%;黎族3970人,占8.3%。2011年,人口出生率18.30‰,人口死亡率3.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5.11‰。 2017年末,感城镇常住人口有51300人。 截至2018年末,感城镇户籍人口为5549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感城镇财政总收入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6.1万元,比上年增长56.06%。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3.7万元,个人所得税2.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61%、266.67%。人均财政收入26.34元,比上年增长5.1%。2011年末,地区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8%。2018年,感城镇有工业企业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农业

2011年,感城镇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0.94亩;林地面积11.5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番薯为主。2011年,感城镇农业总产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42%。2011年,感城镇生产粮食25557吨,人均534千克,其中水稻2万吨,玉米3452吨,番薯2105吨。主要经济作物为瓜菜。2011年,感城镇瓜菜种植面积3.6万亩,产量9.4万吨,其中南瓜3.85万吨,冬瓜3.45万吨,青菜0.8万吨,豆角0.75万吨,尖椒0.55万吨。2011年,感城镇生猪饲养量2.5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羊饲养量3.4万只,年末存栏2.2万只;牛饲养量1.5万头,年末存栏0.8万头;家禽饲养量2.6万羽,上市家禽1.6万羽。畜牧业以饲养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感城镇生产肉类1573.8吨,其中猪肉752.2吨,牛肉364.4吨,羊肉457.2吨;畜牧业总产值64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5%。截至2011年末,感城镇累计造林6.12万亩,其中防护林2.61万亩,经济林3.51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2万株,林木覆盖率40.07%,活立木蓄积量43.21万立方米。2011年,感城镇水果种植面积4.227万亩,产量10.21万吨,其中芒果1.4362万吨,香蕉3.324万吨,哈密瓜3.65万吨,西瓜1.8万吨。2011年,感城镇有大型农业机械65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5170元。 

商业

2011年末,感城镇有商业网点206个,职工1300人。2011年,感城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城乡集贸市场1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金融

2011年末,感城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8%。 

交通运输

2011年末,感城镇已形成由公路和铁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有225国道和海南西线高速公路及粤海铁路西环线通往海口和三亚方向,其长度分别为12.7千米、8.5千米、8.4千米。2011年末,感城镇区八所至板桥客运汽车从225国道经过,日往返经过客运汽车48班次。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感城镇有镇文化室1个,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0处,公共图书室2个,藏书共1.5万册。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感城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685人,专任教师58人;小学13所,在校生6000,专任教师2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初中1所,在校生2670人,专任教师8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3%,小升初升学率999%,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718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34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76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08万元,均比上年增长20%。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感城镇有医疗卫生机构57个,其中镇级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56个;床位36张。固定资产总值3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5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4.38万人次,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2.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1.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1100人,参合率86.6%;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8.01岁,其中男性75.8岁,女性80.04岁;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3‰、1.5‰。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感城镇有体育场地32处,有3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感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23户,人数801人支出16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68%,月人均176元,比上年增长122.78%;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10人,支出44.59万元,比上年增长56%;农村医疗救助21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53人次,共支出57.72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农村临时救济610人次,支出6.1万元,比上年增长0.1%。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32人,紧急转移安置3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6亩,倒塌房屋18间,直接经济损失23万元,救灾支出1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3.85万元,比上年减少8.3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感城镇有邮政分局1处,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5千米,投递点98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3.87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2020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095万件,征订报纸25.55万份、期刊4.5万册,业务收入40万元,其中纯收入15万元。电信服务网点9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00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2.09%,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比上年增加1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1.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光缆线路总长达35千米,主干电缆达35对千米,镇区内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6.5%,移动手机覆盖率达31.3%。互联网用户500户,宽带接入用户50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4万元。 

基础设施

  • 给排水

2011年末,感城镇有自来水厂2座,居民自来水普及率90%;镇区主干道两旁铺设有30多条排污管道;污水处理率90%。 

  • 供电

2011年末,感城镇区拥有110千伏及35千伏以上变电站(所)或供电站各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5万兆伏。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感城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感城村而得名。 

历史遗址

九龙县治遗址九龙县治遗址位于感城镇入学村西侧的海滨。这里原有一座九龙山,传说山下藏有九条龙,故县城建在九龙山而得名。据《琼州府志》记载“九龙县自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建府于九龙山”。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立感恩县,但县治仍在九龙县旧址。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将县址迁往中和乡(今感城)。九龙县城遗址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尚存有城池的断墙残壁,破砖碎瓦,县城旁边的九龙烽火台,始建于明代,尚存有一米余高的台基。遗址证明了东方是琼州开发地之一。感恩县治遗址感恩县治遗址位于感城镇感城村。隋大业三年(607年),朝廷在汉代九龙县旧址(今感城镇入学村西,西临北部湾)置感恩县,县治设在九龙山。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县治南迁中和乡(今感城村),筑土城。据《琼州府志》载:“筑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广一丈,高丈二尺,雉七百五十,窝铺二,辟门三。”后因年久失修,倾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复修。感恩县治作为东方历史上时间久的县城历经500余年。感恩当时在城中建有学宫(孔庙)、城隍庙、关岳庙以及政府各衙门。感恩学宫感恩学宫又称文庙。位于感城镇感城村。始建于宋,原址在今感城镇入学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正统年间迁至今址。明万历十至二十五年(1582年—1597年)随县治迁往大雅坡(今感城镇生旺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治迁回今址后重建的。由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棂星门等组成。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时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圣祠。今仅有改建后的大成殿保存下来。明伦堂和崇圣祠除基础外已被改建他用,其余建筑无存。大成殿平面为长方形,抬梁式木结构,有16根柱支撑,面阔五间,18.5米,进深10.5米,重檐歇山顶。殿内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荡然无存。现大成殿为感城镇粮所使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公坟楼公坟位于感城镇不磨村东知县岭南麓。楼公,名吉福,黎族峒首,土官。其墓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墓碑刻“感恩县土官知县楼公之坟”。为花岗岩石砌造,由墓和顶的石层两部组成。石砌墓分五层,底四层均为长方体,向上逐层收分,第五则比第四层外伸出4-8厘米,四周成斜坡瓦陇状,坡高4厘米,第五层之上砌歇山顶小石屋。为三进院落。第一进和第二进屋中分别置有石香炉和墓碑,不巧玲珑。第三进无物。该墓曾被盗过。墓身石板也被撬移位数厘米,但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明代的葬制、葬俗和民族问题提供了依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雅坡县治遗址大雅坡县治遗址位于感城镇生旺村大雅坡上,依山傍水。明万历十年(1582年),为更好地控制黎地和防御海盗,感恩县治从中和乡(今感城村)东迁大雅坡(今生旺村),故感恩县当时也称大雅县。大雅坡感恩县治呈方形,每边长约300米,城墙高约3米,顶宽3米,内土外石,城辟东、南、西三个城门和北部一个小门,城门由三合土砖砌。城外有护城壕,宽5至7米,东部最深处尚达3米。遗址保存一段20米长的石砌城墙,出土衙署宫殿的墙基,明代的砖和瓦当以及陶瓷器。该遗址对研究明代感恩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以及民族关系有参考价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麦家祠惨案旧址麦家祠惨案旧址位于感城镇感城村西北角的麦家祠内。麦家祠建于民国初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当时,琼崖特委南区军事指挥部(专门负责日伪军受降和扩大武装力量)昌感县委派第二支队第三大队副政委张愚和和昌感联县副县长王廷俊带领新编的第八中队和地方民兵共103人,到感城外围活动,准备接受日军武器。但张、王二人盲目运行,丧失警惕,把部队开进麦家祠驻扎。日伪军拒绝向中国部队投降,伪军和日顽军这时乘机纠集300余人的兵力,突然对麦家祠发动围攻。解放军与敌激战五、六个小时,由于日军的暗中配合,加上中方援兵增援不及,又错误地死守麦家祠不肯突围。结果除4人外,王、张和其余97名战士装烈牺牲,日伪顽军联合制造了“麦家祠惨案”。旧址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为二进格局,由正房、厢房和走廊组成。正房为面阔三间,进深13檩,硬山顶式砖瓦木结构。外有围墙。1983年,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信息由:【百科博士©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baike100.cn/baike/xiangzhen/2021/07/12/archives/13255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百科博士的头像百科博士
上一篇 2021-07-12
下一篇 2021-07-12

相关推荐

                  中国百科 权威认证